作为香港股市的晴雨表,恒生指数的涨跌牵动着无数投资者的神经。而历史记录显示,恒生指数也曾遭遇过令人触目惊心的暴跌,其中最惨烈的一天至今仍令投资者心有余悸。
1987年10月19日:黑色星期一
1987年10月19日,注定成为香港股市历史上无法抹去的黑色星期一。这一天,恒生指数经历了史无前例的暴跌,跌幅高达11.07%,蒸发了343亿美元的市值。
暴跌的导火索
这场暴跌并非毫无预兆。在此之前,恒生指数已连续上涨了数月,泡沫不断膨胀。再加上全球股市普遍下跌的影响,市场情绪变得异常紧张。
就在黑色星期一的前一天,美国股市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大幅下挫508点,引发了全球市场的恐慌。当香港股市开盘后,卖盘如潮水般涌入,导致恒生指数大幅跳水。
恐慌蔓延,不可控制
最初,恒生指数的跌幅还在可控范围内。但随着卖盘的不断增加,恐慌情绪迅速蔓延。投资者抛售股票的意愿越来越强烈,导致股价不断下挫。
到了中午,恒生指数已经跌破了1000点大关,创下了历史新低。此时,恐慌已经完全失去了控制。投资者争相抛售股票,市场出现了恐慌性抛售。
政府出手,紧急救市
眼看着恒生指数不断暴跌,香港政府再也坐不住了。下午两点,政府宣布采取紧急措施,包括暂停股票交易、注资香港联合交易所、成立稳定基金等。
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市场情绪,但恐慌情绪依然没有完全消退。最终,恒生指数当天收报2235.18点,跌幅高达11.07%。
重创市场,留下深刻影响
黑色的星期一重创了香港股市,投资者蒙受了巨额损失。恒生指数暴跌后,市场信心严重受挫,股价持续低迷。
经过多次努力,恒生指数才在几年后重新站上了2000点大关。但黑色星期一的阴影依然笼罩在香港股市之上,成为投资者挥之不去的噩梦。
吸取教训,避免重蹈覆辙
黑色星期一事件给市场带来了深刻的教训。它提醒投资者,股市投资存在风险,不可贪婪盲从。同时,它也凸显了政府监管的重要性,在市场出现异常波动时,及时采取措施可以有效避免恐慌情绪的蔓延。
为了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,香港政府和监管机构采取了多项措施,包括加强市场监管、提高投资者教育等。而投资者也应保持理性,合理评估投资风险,避免在情绪化的市场中做出冲动决策。
“原油期货最新实时行情走势”和“原油期货最新实时行情走势图”实际上指的是同一件事,只是表达方式略有不同。前者侧重于用文字 ...
中所提出的“美国原油最低保质期”是一个相对复杂的问题,因为它实际上并没有一个官方规定的、统一的“最低保质期”。原油并非像 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