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30 年,世界正笼罩在经济大萧条的阴影之下。这场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对各个行业都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,其中包括石油工业。1930 年的国际原油价格跌至历史低点,给石油生产国和石油公司带来了巨大的损失。
需求急剧下降
经济大萧条导致全球工业活动大幅下降,对石油的需求也随之下滑。工厂关闭,汽车生产大幅减少,交通运输活动锐减。由于需求锐减,原油价格开始暴跌。
供过于求
与此同时,石油生产国却在加大产量。为了应对经济衰退造成的收入损失,美国、委内瑞拉和苏联等主要产油国提高了产量,以维持其收入。由于需求疲软,过剩的原油开始堆积在世界各地的储油罐中。
价格暴跌
供过于求的局面导致原油价格急剧下跌。1930 年初,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的原油价格跌破每桶 1 美元。到了年末,原油价格跌到了惊人的每桶 0.10 美元。
对石油工业的冲击
原油价格暴跌对石油工业产生了毁灭性的影响。许多石油公司破产,数百万工人失业。石油生产国遭受了巨额经济损失,他们的预算赤字不断扩大。
各国的应对措施
为了应对原油价格暴跌,各国政府采取了不同的措施。美国政府实施了石油配额制,限制国内石油产量。委内瑞拉政府则大幅削减石油出口,以减少全球供应。苏联则寻求与其他产油国合作,减少产量并稳定价格。
价格的复苏
1930 年的原油价格暴跌是一段艰难的时期,但它也开启了石油工业的新篇章。随着经济逐渐复苏,石油需求开始回升。到 1935 年,国际原油价格已回升至每桶 1 美元以上。
教训与影响
1930 年的原油价格暴跌为石油工业提供了宝贵的教训。它表明,供求失衡和经济衰退对石油价格的影响是巨大的。它还凸显了石油生产国合作的重要性,以稳定市场并避免价格大幅波动。
1930 年的原油价格暴跌对世界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它加剧了经济大萧条,导致失业和贫困加剧。它也促进了石油工业的变革,为未来数十年的稳步发展奠定了基础。